Sunday, March 4, 2012

博物館看不到的東西

每個文明、國家、宗教、或政治團體的核心論述,首重於"我們是誰"。中華文明的風格向以文化區分華夷,"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這對於自古多民族雜處的中原地區,是一個非常好用的理論,同時也代表一種平等精神,讓血緣上非我族類的人,可以藉由對於文化的共同認同,而進入我族。中國的考試制度,提供平民入仕為官之途徑,也反映了類似的平等精神。

韓國文化則相當不同。今日韓國,仍以血緣區分彼我,他們對於血緣的堅持,甚至可以超越政治對立 - 北韓的脫北者,可以輕易獲取南韓國籍;祖宗兩三代都在韓國定居的華僑,就算食衣住行和韓人一般無二,仍被韓籍拒之門外。

中國與韓國對於身分認同的定義,一以文化,一以血緣,其來有自,各圓其說。

而既無文化亦無血緣可考之人,如新加坡,用的是Peranakan的概念 - 多民族、多血緣、與多文化的結合 - 來發展自己的文化政治論述。新加坡就有一個Peranakan Museum,裡面展示了Peranakan文化多采多姿、富麗堂皇的一面,三不五時也舉辦族群融合的Open House,例如上周末,入館免票,可以看表演、DIY紀念品、吃冰淇淋。

然而,Peranakan Museum並沒有呈現完整的Peranakan給我們看,甚至塑造出一種偏頗印象 - 它所展現的華美的結婚禮俗用品、雕龍畫鳳的居室、精緻名貴的餐具,反映的只是少數富家之人的生活樣貌。

很多年前,我在NUS的一堂通識課上,助教這麼說,我們總是被教導成我們是多元文化、多民族融合的後代,但是他們也許不會告訴你,我們很多人的祖先都是隻身一人來到這個地方,他們的生活很困苦、沒有錢娶老婆... 很多人和賣身的女人生下孩子,那些孩子再生下孩子...再生下孩子... 然後就是我們。

這些事情不會被寫在教科書上、不會被呈現在博物館;人們只能被光明正大的告知,我們有個引以為傲的Peranakan文化,這個文化裡的人過著華美的物質生活,彷彿大家都是富商之後一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