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8, 2011

築景思城裡的香港

回台北前收到了"築景思城"這套書(中、英文各一本),作者是我當年的老闆,被我視作"成功女人"典範的何教授。很感謝她幫我留了一套,以及幫我寄送的好友兼前同事 :)

"築景思城 : 香港建造業發展史 1840-2010"這套書盡現何教授一貫風格 : 詳盡的圖文史料、廣闊的歷史視野、準確的數據分析、及洋溢鄉土關懷的筆調。


正文前有70多頁以圖文方式簡明扼要的介紹了香港170年以來的城市發展史。圖片左邊是20世紀初的九龍半島,當時仍相當荒蕪,這張照片是何教授本人提供。
何教授蒐集了許多香港老相片,同時她也有一些友人是收藏家,不吝提供私人珍藏,這本書因此有相當豐富的相片資源。記得以前何教授曾讓我到伊利沙伯醫院拜訪她的一位醫生友人,索取一個耶誕展覽所需的老相片,當時我手上拿了那麼多珍貴的收藏,實在抖到不行。


圖表是1842-1939一個世紀間,香港建造工人日薪統計。量化史學是出身法國巴黎大學的何教授的專長領域之一,她的作品絕對少不了科學化的縝密統計與分析。
不才如我,當年正是幫何教授處理東華三院會計帳本等數據史料,高檔的excel指令全是她不厭其煩的教給我的。現在工作上常用到excel,發現我比公司其他新人技高一籌,原來都得感謝何教授。



翻到這本書最後,赫然在鳴謝裡發現我的名字。這個研究計畫我完全沒有參與,當時我人在韓國寫論文,只是在很偶然的機緣出了一點小小的力,而教授竟然沒忘記我。
這個研究計畫費時頗長,所耗的心力勞力相當龐大,我不擅說感性語言,但我著實認為,沒有對香港的一份熱愛,不可能把這個研究做得那麼好。
我是一個住哪裡恨哪裡的人,唯獨香港和瑞典是我沒恨過地方,加上我一向很喜歡建築(若非2000年台灣社會發生劇變,我肯定堅持小時的志願去考台大土木,呵呵),能夠參與到這個研究計畫的一小丁點也讓我覺得無比開心與榮幸。


"20世紀上半葉,香港不少建築揉合東西方文化精粹,位於銅鑼灣東院道的聖馬利亞堂是最佳例子。...除了後期加建的玻璃彩繪崇奉聖母瑪利亞外,並沒有刻意歌頌聖經中的人物,建築物表現了西方文化融入華人社會,求同存異的含蓄表述。"
~p 31
文中的聖馬利堂就是它:
Source
讀本書之前,自以為算瞭解香港的我,也不知道香港有這麼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當你覺得香港已經走到不知道還可以走哪裡,翻翻築景思城,找一找還有哪些你所不知道的香港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