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一百年之際,曾經讓人聽到耳朵長繭的"愛台灣",在物競天擇下開始沒落,取而代之的是社會上瀰漫的"唱衰台灣"之風。"唱衰台灣"形式多元,並沒有形成能將各種論述大一統在單一框架裡面的口號。
由於"唱衰台灣"成為社會普遍的意識型態,翻開報章雜誌,可以在各種言論裡發現它的芳蹤。
最近多元入學成績揭曉,媒體報導了誰誰誰棄台大選讀港大,因為"念港大比較可以培養世界觀"。念港大是否比較可以培養世界觀這點暫且不論,值得注意的是媒體會去報導這些事情的舉動。10年前我考大學時,當時已有很多同學棄台大出國念大學,可是都沒有媒體報導他們(除了馬家兩姊妹以外XD)。我並不覺得台灣過去這十年越來越多人出國念大學,教育部的數據可以證明這點,2001年辦理出國留學簽證的有32162名,2010年為33881。數據顯示留學人數並沒有顯著增加,但媒體的報導卻刻意製造出越來越多學生要出國念大學、培養國際觀這種錯誤印象,原因就是受到"唱衰台灣"意識型態的影響。
另一種"唱衰台灣"的戲碼是"韓國威脅論",專挑韓國的某些優勢來以偏概全台灣的弱勢。講韓國三星怎樣威、台灣還在代工,卻不提韓國可憐兮兮的軟體產業,拿不出什麼像樣的品牌,台灣至少還有蒙恬、訊連科技、趨勢科技。講韓國大學生起薪是台灣大學生起薪的2.5倍,卻不提這只是某些產業比較下得出來的結果,而非整體薪情;事實上是,韓國不但已經形成了 "88萬世代" (韓幣88萬差不多是台幣22K,難兄難弟耶!),多的是一堆蹲在家裡不願意出去找工作還每天要喝一杯星巴克的年輕人。
越來越多韓國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打算出國當外勞(source)。韓國年輕人失業會造成的影響比台灣年輕人失業還嚴重,台灣人因語言之便,還能到中國尋找新天地,韓國人卻只能坐以待斃。
"唱衰台灣"到底是從何而來,我認為它並非刻意長他人志氣,更不代表台灣真有媒體塑造的那樣落敗。"唱衰台灣"呈現的是政治威權體系垮台之後,群龍無首時期的過渡現象 - 沒有人相信兩岸統一、也沒有人認為喊愛台灣就有飯吃,我們還在後ECFA之中論辯兩岸關係的出路,在各種可能的FTA架構中探索台灣的經濟生存。"唱衰台灣"的意識形態,是我們在充滿不確定感的各種挑戰中,所產生的危機意識、它能讓我們產生一種防衛機制,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