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越來越多大陸遊客到台灣旅遊,聽說有些人對台灣感到很失望,市容雜亂,一點都不摩登;很多韓國人來到台灣,覺得台灣很破爛,機場啦市容啦,比一些發展中國家還差。我對持這種評價的人有兩個想法,其一,他很可悲,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其二,他很土,台北桃園機場是很破沒錯,因為他已經很老了,去過歐美大城市好比巴黎、芝加哥、斯德哥爾摩啦,肯定都知道,他們的舊航廈也是破到不行,破航廈代表的是發展得早,而不是落後,一些開發中國家的城市(例如中國的二、三線城市)有嶄新機場多是因為發展得晚。
小學的時候,學校有幾個外省籍的老師,兄姐爸媽皆已舉家遷美。這幾位老師常在班上說美國哪裡哪裡比台灣好,搞得我從小便有種崇美情節,總是從負面角度看台灣。這種意識型態到大學時代才有所轉變。有一年,瑞典跟英國朋友來台北,在大稻埕沿岸,我說,我覺得台灣的樓房蓋得好醜,沒有美感,沒有精神,更沒有歷史感。前往桃園機場的國光號駛出台北西站,上了高架橋,放眼望去全是破爛樓宇(台北郵政總局那一帶)、菜市場和停車場,心裡正擔心朋友把台灣想很落後,他卻說,看橋下這些房子、還有前方的河流,Spectacular! 自此,我的思想開始慢慢轉變。
一位香港記者說,"台北不像巴黎、香港,或者上海,它沒有漂亮耀目的街景,很難讓人一見鍾情。只是,台北的好,不在於見,更多在於感受。"我對這句話感受份外深刻。在外地滯留久了,才覺察原來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在台灣所享受的既有一切,在很多地方都得不到;韓國很光鮮亮麗,也有其歷史餘韻,但當代韓國的內涵就像廢止漢字以後的韓文失去靈魂、無法變通,當代的韓國文化有骨無肉,精神則無所依憑(基督教進來得剛剛好XD);新加坡富庶繁華,種族多元,卻雜而不精,舉世膚淺(單純描述事實,無貶意,thanks)。放眼東亞,能和歐美文明媲美的,我認為台灣居首 - 我們有自己的精神食糧、文化共識。我們的語言裡有豐富的詞彙以表達複雜情感,我們通曉成語及歷史典故、得以進行深度溝通,我們熟悉中文語言的今古流傳而得以將之活用(例如,創造新詞而非直譯/音譯外來詞彙)。當代台灣文化的深度與高度已非國家或民族的籓籬可以概括;台灣也不是中華文化的代言人,因為它畢竟沒有大江大海,只是盡可能利用既有資源,找出自己的一條活路。
昨天我姊從台灣帶來幾樣我媽給我的東西。
檀木做成的小玩意,每個木珠上寫著一種食物,不知道今天吃啥,拿到哪顆就吃哪顆吧。
故宮紀念品之"青花矽緻杯套"。
台北花博的浮花綻影製冰盒(牡丹花)。
統一生機的餅乾。
以前我會覺得這些東西沒什麼大不了,現在在追名逐利的國度待久了,這些小巧思都是奢求。小巧思賺不到什麼大錢,有時卻能散發軟實力的光芒;珍奶非珍饈,但新加坡人就是做不出來,貢茶等台灣人開的珍奶店才能橫掃天下、馬玉山比起其他台灣品牌也沒多養生,在新加坡這個沒健康sense的地方,比台灣貴一倍也賣得嚇嚇叫、從不覺得"我的美麗日記"在我臉上做過什麼功德,但它精緻的包裝和新奇的口味卻是新加坡人眼裡的名產,藥妝店和超市架上必備商品、"海角"或誰誰誰一起追的女孩算不上台灣文學的曠世巨作,卻能撥動凡塵眾生內心裡的一根弦,全城熱播。
Quietly Brilliant,我還在繼續探索它的意涵。
小學的時候,學校有幾個外省籍的老師,兄姐爸媽皆已舉家遷美。這幾位老師常在班上說美國哪裡哪裡比台灣好,搞得我從小便有種崇美情節,總是從負面角度看台灣。這種意識型態到大學時代才有所轉變。有一年,瑞典跟英國朋友來台北,在大稻埕沿岸,我說,我覺得台灣的樓房蓋得好醜,沒有美感,沒有精神,更沒有歷史感。前往桃園機場的國光號駛出台北西站,上了高架橋,放眼望去全是破爛樓宇(台北郵政總局那一帶)、菜市場和停車場,心裡正擔心朋友把台灣想很落後,他卻說,看橋下這些房子、還有前方的河流,Spectacular! 自此,我的思想開始慢慢轉變。
一位香港記者說,"台北不像巴黎、香港,或者上海,它沒有漂亮耀目的街景,很難讓人一見鍾情。只是,台北的好,不在於見,更多在於感受。"我對這句話感受份外深刻。在外地滯留久了,才覺察原來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在台灣所享受的既有一切,在很多地方都得不到;韓國很光鮮亮麗,也有其歷史餘韻,但當代韓國的內涵就像廢止漢字以後的韓文失去靈魂、無法變通,當代的韓國文化有骨無肉,精神則無所依憑(基督教進來得剛剛好XD);新加坡富庶繁華,種族多元,卻雜而不精,舉世膚淺(單純描述事實,無貶意,thanks)。放眼東亞,能和歐美文明媲美的,我認為台灣居首 - 我們有自己的精神食糧、文化共識。我們的語言裡有豐富的詞彙以表達複雜情感,我們通曉成語及歷史典故、得以進行深度溝通,我們熟悉中文語言的今古流傳而得以將之活用(例如,創造新詞而非直譯/音譯外來詞彙)。當代台灣文化的深度與高度已非國家或民族的籓籬可以概括;台灣也不是中華文化的代言人,因為它畢竟沒有大江大海,只是盡可能利用既有資源,找出自己的一條活路。
昨天我姊從台灣帶來幾樣我媽給我的東西。
檀木做成的小玩意,每個木珠上寫著一種食物,不知道今天吃啥,拿到哪顆就吃哪顆吧。
故宮紀念品之"青花矽緻杯套"。
台北花博的浮花綻影製冰盒(牡丹花)。
統一生機的餅乾。
以前我會覺得這些東西沒什麼大不了,現在在追名逐利的國度待久了,這些小巧思都是奢求。小巧思賺不到什麼大錢,有時卻能散發軟實力的光芒;珍奶非珍饈,但新加坡人就是做不出來,貢茶等台灣人開的珍奶店才能橫掃天下、馬玉山比起其他台灣品牌也沒多養生,在新加坡這個沒健康sense的地方,比台灣貴一倍也賣得嚇嚇叫、從不覺得"我的美麗日記"在我臉上做過什麼功德,但它精緻的包裝和新奇的口味卻是新加坡人眼裡的名產,藥妝店和超市架上必備商品、"海角"或誰誰誰一起追的女孩算不上台灣文學的曠世巨作,卻能撥動凡塵眾生內心裡的一根弦,全城熱播。
Quietly Brilliant,我還在繼續探索它的意涵。
很喜歡妳的觀察及文字,透過這裡認識了世界更多面貌,也更珍惜住在台灣的分分秒秒:)
ReplyDelete謝謝你。
ReplyDelete年輕的時候,有再多的東西都不夠;再後來,什麼都彷彿變得難能可貴,有點這種況味吧,哈哈~
是的,不能同意你更多:)
ReplyDelete